从“历史维度“解读“大国梦”
从“历史维度“解读“大国梦”
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,"大国梦"从来不是简单的疆域扩张或权力角逐,而是文明演进中沉淀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升华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,"大国梦"的轮廓始终与文明传承、民族精神紧密交织,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,又彰显着人文精神的永恒光芒。
首先,历史维度是大国梦的文明基因与时代抉择。
中华文明以"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"的韧性,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中不断重生。从商周青铜礼器到汉唐丝绸之路,从宋明理学体系到晚清洋务图强,每一次文明跃升都暗含着对"大国"的重新定义。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,留下大兴城与大运河的工程奇迹,却因统治者"急政待民"而二世而亡;唐朝以民为本、广开言路,终成"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"的盛世气象。这种历史对比揭示:大国崛起不仅需要制度创新与物质积累,更需要文明基因的滋养与价值取向的引领。
近代以来,林则徐编译《四洲志》开启"开眼看世界"的先河,魏源提出"师夷长技以制夷",洋务派"中体西用"的探索,维新派"变法图存"的呐喊,共同构成了大国梦的近代转型。孙中山先生"振兴中华"的口号,将民族觉醒推向高潮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,建立新中国,确立社会主义制度,改革开放后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这些历史性跨越证明:大国梦的实现必须立足本土文明,回应时代命题。
其次,人文精神是大国梦的价值内核与精神支撑。
中华文明"和而不同"的哲学智慧,"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"的济世情怀,"先天下之忧而忧"的责任担当,共同构成了大国梦的人文底色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文物"活起来",河南卫视《唐宫夜宴》用现代技术演绎传统壁画,这些创新实践既保护了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,又赋予其时代审美表达,展现了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路径。
在脱贫攻坚战场上,黄文秀扎根广西百色带领村民种植砂糖橘,最终牺牲在扶贫路上;在生态保护领域,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造林115万亩,将荒漠变为绿洲。这些实践印证:大国梦的实现需要个体奋斗与集体力量的同频共振,需要科技突破与人文关怀的双向赋能。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,量子计算机"九章"实现算力跨越,这些科技成就背后,是科研人员"毫米级精度"的极致追求,是"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使命"的担当。
最后,历史与人文的交响才是大国梦的未来图景。
站在"两个一百年"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,大国梦的演进轨迹愈发清晰:从良渚玉琮的纹饰到空间站机械臂的轨迹,从敦煌壁画的飞天到量子计算机的算力跃迁,历史维度与人文精神始终交织成网。当"天宫"空间站遨游寰宇,当"九章"量子计算机突破算力极限,当塞罕坝的林海与贵州"天眼"的星河遥相呼应,这些大国工程的背后,是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制度智慧,是"民惟邦本"的价值坚守,更是"天下大同"的终极关怀。
历史告诉我们,大国梦的实现需要"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"的支撑,需要"走中国道路、弘扬中国精神、凝聚中国力量"的实践。当快递小哥在街头巷尾传递温暖,乡村教师在三尺讲台播种希望,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攻坚克难,每个平凡个体的努力都在为民族复兴的宏图添砖加瓦。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奔赴,正是大国梦最深厚的生命力所在。(任洁)